哺光仪是最近几年新兴的一种近视防控方法。因为其效果强劲,所以受到很多家长和医生的关注。 哺光仪虽然是一个新的近视防控方法,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一个新发明,而是老方法的新作用。
哺光仪最早是起源于弱视治疗的红光治疗仪。这种治疗仪是通过红闪来刺激黄斑中心凹的视觉细胞发育,进而治疗弱视。在2014年,专家突然发现,红光除了治疗弱视以外,还可以抑制眼轴增长,延缓近视的发展。于是,哺光仪诞生了。红光本来是治疗远视性弱视的,本质上是诱导近视发生。对近视性弱视而言,是不提倡利用红光刺激的。那么,既然以前红光是用来诱导近视的,现在却又用它来阻断近视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,这不是矛盾的么?谈到这个问题,不妨看看相关的研究。
重庆医科大学专家陈蜜朵在《不同波长单色光及其组合对豚鼠屈光发育的影响》中介绍,将40只3周龄青少年豚鼠随机分为8组,每组5只,分别在八种色光环境下饲养。
结果显示,在红光下饲养的豚鼠,近视发育得最快。在红光下生长的豚鼠,眼轴增长得更快。也就是说,红光的确是诱导近视的一个环境光。这个结果,可以通过纵向色差的理论加以解释。白光可以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种光。红光波长比较长,所以折射偏向后;蓝光偏向前。而眼轴增长是因为环境的适应,当成像总是在后面的时候,眼轴就会去“寻找”这个像,因此其呈现增长趋势。当成像总是在前面的时候,眼轴则不会向后“寻找”。这就是近视发展的过程。哺光仪也是红光,为什么却能防控近视?瞿佳团队提出了近视形成的机理假说,得到了广泛认同。该假说认为:外界视觉刺激可通过调控脉络膜血流而导致巩膜微环境缺氧,而导致近视。既然,近视患者后极部缺氧导致巩膜重塑异常,则可以通过改善缺氧,来控制近视的发展。
按照这一新思路,最新研究发现,每天2小时以上户外运动,可以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。阳光可以刺激多巴胺的生成,而多巴胺可以帮助避免眼轴变长,从而减缓近视发生、发展。哺光仪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诞生的。
哺光仪是使用具有一定波长和一定能量的红光,模拟阳光的有益光线,促进分泌多巴胺,增加脉络膜血供,抑制巩膜薄变。最终阻断近视。 由此可见,同样是红光,如果使用低亮度,长时间地照射,就会诱导近视发展;如果是高亮度,短时间照射,则可以阻断近视的发展。
2020年,中国中华医学会屈光学组副组长曾骏文教授在题为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新思路》的学术报告中,专门介绍了红光照射对近视防控的作用。2021年3月,《国际生物医学研究》上的一篇SCI论文,也针对红光照射的原理和效果进行了论述。该项研究得出结论,低强度红光照射可以缩短眼轴。它缩短的并不是真正的巩膜大小,缩短的是可测量的眼轴。如果停止使用,增厚的脉络膜又会恢复原来的状态。
总之,现在,近视防控真正有了突破,甚至有人提出“补充光营养,近视不再涨”的口号。
素材转载于网络